性别化的设计批评 2

『家庭生活与日常经验:物的设计批评』

一、家庭生活及其日常物

1.设计-人造物-日常物

物及其语境→设计文本形成的机制及其所隐的意识形态
日常物:集合了物质文化关于“人造物”以及微观史学的“日常生活实践”两种范畴,特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人的身体力行相关联、与身份认同相切的“设计之物”。

P86

日常生活是女性身份建构的主要场所,“日常物”旨在强调物的日常性,并以此拉近女性与设计的关系。

2.“家庭生活”批评

吉尔曼VS海登
家庭生活是女性身份建构与认同的重要语境。

3.“女性气质”批评

公私空间的二元划分
“理想女性”

二、装饰之梦:身体图像的勾勒

女性设计的关键知识来源:差异化的身体经验
设计作为语言能建构主体性身份,家庭生活美学为女性性别身份的建构谋取了部分有效的主动话语空间。

家庭生活美学:

P94
①装饰空间、选用日常物以营造家庭氛围
如:维多利亚时期中上阶层室内装饰的女性审美偏好
物质文化视角:装饰及其风格问题关乎家庭主妇的身份认同
设计研究视角:审美抉择是女性表达设计话语权的主要手段
②女性身体的出场
女性身体是女性气质的根本来源,室内与日常物是女性身体的空间延伸和自我意识的延续。

维多利亚时期家庭生活美学的三大要素:审美、舒适、品位
占支配地位的装饰风格:还原自然世界(营造浪漫的家庭氛围,勾勒符合男性视觉愉悦的女性身体图像)

三、消费者造物:意义的再生产

家庭主妇发挥“二次创作”的设计职能的途径:
①消费选择
②装饰改良
P96 彭妮·斯帕克说:

生产、消费与使用的过程一直存在着动态的张力。

这种张力挑战设计师权威,改善消费者的被动地位。
“设计师-产品-消费者”和“作者-文学-读者”两种系统有相似性,作者已死→设计师已死,产品意义和价值的决定权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尽管产品意义与商品价值的市场形态仍然具有高度连贯性,但在流通、消费、使用环节,个人主义的诠释仍然活跃主动,只是受限于“语境”。
P98 美国学者诺曼(Norman D,1988)认为:
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消费者,无法介入设计的实际生产过程,而只能在使用、操作等环节与设计的结果——产品发生关联。特别对于被排挤于生产环节的女性而言,消费行为提供的身份建构机会更加重要。
朱迪·阿特菲尔德认为:
由于消费者的介入,设计的意义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与文本的再造过程中逐渐超越了设计师的原本以图,从而获得了新的意义,演变成更广范畴中的物质文化载体。
设计话语中消费势力的崛起,是女性谋得主体性身份认同的空间。关于“什么是好设计”的问题,答案不再完全囿于理性、逻辑、功能等男性知识,以经验、立场、体验为主的女性知识及其价值逐渐发挥影响力。

四、品位、现代性与身份认同

1.品位的性别等级

P99 彭妮·斯帕克说:

品位,而不是阶级,造就了社会与文化的区隔。

联想到了布尔迪厄的“区隔”理论?
品位存在性别化的二元划分:好品位(男性、理性、克制的)和坏品味(女性、感性、过度的)
女性的优美感是天赋,因此女性品位需要受到道德与理性的双重规范(Kneller,1993),加以修正引导才能上升为正统文化。
P100 美国艺术史家莱恩斯(Lynes,1980)的“品位-阶级”系统
高品位的精英阶级: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守者,强调物质文化对精神的提升与净化功能,追求物质文化对社会稳定、民主、进步的促进功能,核心价值观是理性、秩序、克制。
中等品位的布尔乔亚阶层:着眼于现实,核心价值诉求是家庭生活,家庭主妇对品位的追求着眼于个人与家庭身份的认同价值。

2.女性装饰品位

在父权制社会对女性身份认同普遍忽视的框架下,传统设计史文本忽视家庭生活美学,消费文化的普及是对女性审美价值的重估,19c末-20c中期,西方女性身份认同主要在装饰品位现代性体验两个方面得以建构。
P101

家庭生活空间、日常物、时尚对于女性及其身体而言,都是某种形式的“包覆”。不同的是,空间为身体提供了性别身份操演的舞台,日常物充当了身份表演的道具,时尚为身体附上意义表皮。家庭主妇借由三重的包装,将自然的身体形态转化为文化的身份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女性的“品位之选”不仅勾勒出典型的中产阶层家庭生活方式图景,也描摹出女性现代性体验及其崭新的自我形象。

物(设计)是品位(身份)表达与呈现的有效媒介。
家庭生活美学引起了现代主义士大夫的抵制和批评,被认为拖累了社会现代化进程,是道德伦理的失范(拉斯金、卢斯)

P104 20c50-70s末,家庭生活美学→大众消费文化
大众文化因为担负了女性身份认同的使命而背负了“媚俗”的恶名,现代主义对女性装饰品位的价值批判集中在流线型风格的日常物及装饰风格的室内设计,二者对女性性别身份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
流线型面对不同性别的消费群体展现的价值属性相反:汽车、器械工具(具有实用功能的技术曲线)VS冰箱、吹风机、电话等小型家电(表面的、肤浅的时尚符号)

3.新家电与现代性身份

家电设计催生动因:20c20s,兼顾事业和家庭的“新女性”成为女性社会身份的主流形式
设计原则:节省劳动力
家电设计的性别化倾向在20c50s达到高峰。
P109

公共空间的技术革新以家电方式传播到私人空间,成为家庭主妇实践风格化生活方式、体验审美化现代性身份的时髦符号。

战后背景下,“讨喜”设计的目的不单纯是促进消费,从更深层面有利于重塑国民对国家整体的身份认同,强化社会凝聚力。
女性主体身份的认同需求在消费文化的浸染中演变为勾勒自我图像的建构欲望(如:英国Ekco公司的便携式收音机,1928年《太平洋电话杂志》封面,贝尔公司的电话广告设计体现出的性别二分意识形态,代表男性空间移动权力的汽车在面向女性消费者时仍局限在家庭语境、作为“妻子”“母亲”等他者身份的认同)

4.厨房设计的政治学分析

厨房设计总是与女性主义政治相关,厨房布局的变革、空间布置的变化、厨房用具的电气化对家庭主妇性别身份认同与建构产生影响(略好奇,这个属于物质文化研究范畴吗?)
科学化管理、家务劳动工程学、除尘去菌
①布局紧凑
提高效率,加深孤立感
②空间开放
延伸物理、心理边界,增加女性与家庭生活的关联度,提高女性身份认同的社会参与感,也意味着家庭责任的延伸
③设备电气化
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家庭主妇的劳务,家务劳动耗费的时间有增无减,女性更彻底地受困于僵化的境地和身份认同
冰箱的作用究竟是保鲜食物,还是“保鲜”女性以延长她们为家庭服务的寿命?(Nickles,2002)
P122 女性主义社会学家瓦克曼(Wajcman,1991)说:

家用技术的本质是父权制的产物。

从这个角度看,家庭生活领域的技术更新不过是父权制的补丁罢了。
技术的更新换代只能稀释、缓解女性性别身份中“服务”本质及其压力,无法将之根除。以效率为先、功能为本的父权制设计原则的本意并不在纠正厨房空间的性别政治和偏见。

五、什么是女性主义设计:物的启示录

1.人造物与身份意识

人造物(设计)是人类身体(主体)在外部世界(客体)的投射。
从人造物视角,是将“物”还原到其所在的语境中:从设计师脑海中的概念、到消费者的使用、再到垃圾箱的废弃的整个过程来研究“物”的意义。
朱迪·阿特菲尔德将物质文化路数下设计研究具化为两个方面:具化策略(embodiment,着重设计师生产阶段)、意义撤销(divestment,着重用户消费阶段,对原始意义更正、修改、置换、删除,消费者作为主体建立身份认同的过程)
将性别范畴纳入设计话语的必然结果:设计被拓展为物质文化,设计的边界得以延展。

2.手工艺:基于经验的体验再造

在人类学意义上,手工艺是本土文化生态与人际社会关系直接的物质表征。
手工艺造物特点:技艺复杂,费工耗时。以父权制惯性思维看,“忍耐”“专注”“服从”等女性气质为女性从事手工艺提供天然生理优势,手工艺与女性身份的亲密关系导致其被排除在艺术史和设计史的话语体系外。
手工艺以视觉形式生动再现了女性日常生活历史的侧面,是对偏好宏大叙事的传统设计史话语的积极补充。

3.女性经验与知识优势

女性主义认识论提供了知识生产的三种新来源:差异化的女性经验、边缘化的女性立场、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结盟。
解析女性真实的内在需求,而不是把女性作为抽象群体。

六、本章结语

P138

从设计学角度来看,尽管女性气质的家庭生活美学被剔除在设计史之外,女性仍然借助于空间装饰以及日常物消费等“二次设计”的方式迂回地寻求着品位与身份的话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