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化的设计批评 导论

一、性别与设计

1.性别研究与设计批评
主要补充两个方面:
①设计的社会文化学研究
②设计批评与设计史研究

2.设计批评的性别之问
P3 恩格斯引用傅立叶的观点:

性别视角的介入程度是衡量学科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

P5 吴小英,2005

女性主义借助其自身的社会政治资源和学术传统资源,在这个知识范式变革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变革后新的知识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设计史成为文化史,“性别”理应被纳入设计知识系统。

二、性别化设计批评的历史分期

1.20c70s:摸索时期的政治诉求
首个涉足领域:建筑批评
希冀以设计作为抗议社会不公的切入点,改善女性受压迫的、边缘的社会境况。
2.20c80s:起步时期的女性主义视角
设计史协会成立+第三波女权主义运动→成规模的女性主义设计批评发端于英美
宏大→微观,专题式讨论
女性主义与设计批评的结盟更成熟,整体基调与基本内容得到结构性的确立。
3.20c90s:高潮时期的符号学阐释
符号学批判
仍带有政治性倾向
转向温和、中性的“性别视角”
4.进入21c:发展时期的文化研究
混杂性
P15

以性别为导向的设计批评经历的话语转变实际上代表了“弱化了政治性的、中性而非女性的、描述性的而非规定性的”批评策略的变化。

女性→性别
对象、路经的拓展
5.国内研究现状
理论:停留在对西方的引介
实践:以“女性”为消费对象的方法论

三、理论范畴

1.女性主义与父权制
女性主义设计批评的逻辑前提:
①“男女不平等”性别等级结构隐密于设计文本中
②设计不仅是关乎于“功能与造型”“内容与形式”的造物活动,更是文化的实践
2.性别范畴
巴特勒“性别操演”
批评思路:将设计视为身体的延伸物,借助空间、日常物、时尚三种设计技术,改变日常生活重复性实践的“场所”“道具”“视觉外观”,影响性别操演的身份认同,得到强化女性主体意识的全新性别意象,从而取代、颠覆被男性主体意识长期控制、操纵的女性他者化性别身份。
3.身体理论
P25

身体是身份认同的基础,设计知识的来源。

4.身份认同
设计之物不只是“功能之物”,更是“意义之物”
5.女性气质
作为他者身份标签的话语模式,作为检视传统设计文本用来排除女性参与的理论范畴
提炼为代表了女性文化价值、呼应了女性身体经验、促进了女性性别身份认同的性别化设计思维

四、研究方法

1.女性主义及其立场论
2.物质文化研究

五、研究思路

1.立论预设
2.章节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