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设计演变史论稿 2

『现代主义设计的本原』

设计师的观念和实践表现出的不适、协调和差异,是现代主义设计矛盾性的根源所在。

第一节 “理性”与“非理性”观念的杂糅

一、理性哲学观与艺术科学化

塞尚对形式的理性解析→柯布西耶“居住机器”的本质表现
20c上半叶,视觉领域科学化、客观化趋势→寻找真实

用几何形式和简约色彩概括客观对象
蒙德里安“冷抽象”红蓝椅:展现一种近乎冷漠的理性姿态,又释放出一种超现实意味的非理性情绪?

二、理性腔调中的非理性存在

柯布西耶也有表现出非理性的狂热,略带一种尼采式的悲情色彩?
即便经典的理性主义作品,也在不经意间暴露非理性特征
里特维尔德 施罗德住宅:对风格绘画形式的过分关注
密斯·凡·德罗 MR533悬臂椅:靠背柔和触感
华根菲尔德台灯:磨砂玻璃外罩使光源有朦胧诗意
现代主义设计没有纯粹的理性?
结合《唯有粉红》,这其中是否存在性别文化议题?
这些非理性特点是西方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①源于古典理性主义中的“浪漫”分化
②映射“本能”对“异化”的反抗
③“天才论”的影响


第二节 “民主”论调与“精英”价值观的两难

一、社会民主观念的溯源与解读

二、民主“乌托邦”与“独裁”助推力

莫里斯反对的不是机器本身,而是机器对人的价值扭曲,以及机器背后的社会异化。
民主观念是否具备,和是否接纳机器无直接关系。
标准化美学与社会现实的脱节

三、精英的自我“镜像”与现实冲突

19c末20c初 精英与大众的分野
黄玉顺:尚贤制是反民主的政治纲领。
现代主义设计以“先锋”自居,意味着自我“先进性”的认定
《设计与文化导论》“多重身份认同”,既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又是社会文明的反映者。
大多数现代主义设计具有极强的实验性,没有得到普及→乌托邦色彩
马歇尔计划和其他美国政府基金项目,使现代主义精英与霸权资本融合协作,从曾经反对权贵精英→新时期政治与商业霸权的代言
现代主义设计对新型社会异化的助推:
①逐渐风格化,视觉机制>功效诉求,中看不中用
②大型生产企业自制价格,寻求市场,培养大众(有计划废止制度)
P113

表面上看,大众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某种“对自我和行为的认知”,但此时的产品使用价值即便不是“炫耀性”的,也是象征性的,至于身份标签背后的意义和责任,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没读懂。


第三节 对“无”装饰论调的质疑

否定装饰更多是一种名义口号,而非本质和实际。

一、“无”装饰论调的提出

阿道夫·卢斯《装饰即罪恶》
①作为工业进程中装饰变革之路上的一员,承上启下,最激烈。
②“装饰即罪恶”观点是一种进步论调的现代修辞,内含强烈的文化进化论的腔调。(装饰意味着回归不可取,消灭装饰意味着发展不可逆)
③需要注意,卢斯的激进方式言过其实。(装饰稀少,换以特殊材料填补)

二、反“矫饰”,而非“装饰”

现代主义对传统装饰的态度:保留“得体与适宜”原则
装饰美学的改革是渐进的。
从社会属性看,装饰是否得体还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阶级的意识形态。
现代主义对待装饰的态度,不仅取决于生产导向,还受制于消费产生的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所以为了便利生产剔除矫饰,为了消费圆满保留装饰得体。

三、隐于结构,藏于表征

桑佩尔理论的意义:
①装饰参与“构造”,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非附加/可有可无的。
②装饰融入“构造”,建筑因此有了文化与象征意义,区别于房子。
“本体装饰”VS“表征装饰”?
织进布料的图案VS贴在墙面的瓷砖
“网格”(如:金属框架下的玻璃幕墙)
现代主义设计中的隐形装饰:视知觉系统利用格式塔效应生成的
装饰偏见根源:西方唯心主义二元论调下的等级偏见
即便在现代主义最激进的时候,装饰也未真正消失,而是有所转换/更加隐匿。


第四节 空间观念“综合”与“颠覆”的双重追求

一、学院传承与古典吸收

二、空间进化与观念革新


第五节 Art Deco与Modernism之争

一、“保守的”与“进步的”

二、“生产导向”与“消费导向”

三、“类型化”与“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