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设计演变史论稿 1

『现代主义设计历史及其研究现状』

历史阶段:先锋阶段→国际风格

第一节 “经典”与“主流”的现代主义设计研究

一、佩夫斯纳对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研究方法及其贡献

(一)历史往复与周期循环
“周期性模仿”

(二)矛盾冲突与对立抗争
“时代精神”:普遍的心灵与精神综合体
(三)社会观念与时代共识
时代精神以观念为先或强调“观念先导”
社会民主性观念的界定
佩夫斯纳认为不是经济和社会力量,而是观念和集体的精神状态先于事件发生并引起变化。
(四)英雄史观与精英论调
将“时代精神”与唯心主义“客观精神”关联

二、雷纳·班纳姆对“经典”现代主义设计研究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
发现了一些被回避和忽略的运动流派及历史意义
(一)文化革新与技术崇拜
现代运动历史的狭隘
采用客观的技术“硬件”,配合社会文化“软件”建构、塑造设计发展的历史模式,打破了前人把控的既定风格与单调划分。
《第一》反映了大众文化和物质进步时代的技术信奉→技术带给社会的驱动与变革能力
第一机器时代→第二机器时代
(二)“线索式”布局与角色补充
肯定了未来主义和表现主义的现代主义贡献
仍有局限:风格归纳与类型分析,高估技术的能量

三、“经典式”现代主义设计研究对后世的影响

研究框架发展:佩夫斯纳→班纳姆→提姆·本顿
纵向时间线索横向风格流派的史述框架

四、后现代理论者对现代主义设计研究的批判与吸收

“语言”“符号”“象征”等,非艺术学/技术学逻辑
后现代研究模式不是绝对二元对立的概念,而是一种语义学逻辑的协调、讨论与交流方式。
现代主义设计的历史研究进入更丰富的“文脉”思辨阶段


第二节 全球与多元视野下的现代主义设计及历史研究

一、现代主义设计研究的多元文化视角

(一)设计与文化议题下的现代主义设计研究
彭妮·斯帕克:视角锁定在设计文化背景下,从混沌中寻找秩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使平凡生活更加美好有意义
使现代主义设计研究兼备文化与社会学意义
乔纳森·M.伍德姆《20世纪的设计》
研究对象从生产者向消费人群的转向
(二)物质与消费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主义设计研究
希格弗莱德·吉迪恩《机械化掌控:献给无名的设计史》
使用类型学方式,关注现代主义设计背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状况,通过对设计物的分类研究,构成潜在的物质文化与消费史观框架。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阿德里安·福蒂《欲求之物》
丹尼尔·米勒《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
设计研究风向由设计师的创造转向消费者能动性的接受与主观化的选择
(三)女权及其他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主义设计研究
彭妮·斯帕克,朱迪·阿特菲尔德
亚瑟·格雷《夏洛特·贝里安》
设计组织与技术、经济、社会关系的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二、现代主义历史研究的地方版本

(一)西方中心论调与全球文明史观
(二)现代主义地方版本的研究现状与相关成果
1.欧美边缘化版本
2.拉丁美洲混杂性版本
3.亚洲、中东内化性版本
4.非洲、大洋洲殖民化版本
三个现象:
①快速发展的全球设计文化研究组织与网络机制的兴起
②国际性专业学术研讨会、论坛与期刊的交流互动
③规模化的团队合作与联合攻关课题的研究组织的出现